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

田氏倉促骨肉分,青天白日摧紫荊。
















洋紫荊屬中型常綠喬木,樹枝長而向外伸展或往下垂,花冠頗大,與蘭花相似,共有五片大小不同、呈深紫紅色的花瓣。洋紫荊花色嬌美悅目,是深受市民歡迎的觀賞類植物。

洋紫荊於十九世紀末期在港島鋼線灣海邊附近,為法國傳道會神父首先發現。神父把洋紫荊折枝移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修道院。由於世界各地並沒有發現與洋紫荊相同的品種,因此,在一九零八年,植物學家判定這種只在香港發現的植物為羊蹄甲屬的新品種,並為記念熱愛植物研究的前任港督卜力爵士(Sir Henry Blake 1898-1903),將之命名為Bauhinia Blakeana(洋紫荊)

洋紫荊在一九六五年獲選為香港市花。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,香港主權回歸祖國,由於洋紫荊是香港土生的植物,具有獨特的歷史,能夠充分代表香港,因此更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的主要圖案。

鮮艷奪目的洋紫荊,外形與蘭花相似,屬蘇木科植物,只能以高空壓條法、硬枝扦插法或嫁接法繁殖。洋紫荊的花期頗長,由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。而在本港目前所見的洋紫荊,相信都是由一百多年前在港島發現的一棵洋紫荊樹衍生出來的。

在古代,人們用紫荊花比擬親情,比擬兄弟合睦。傳說東漢時期,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、田廣三人分家,所有財產已經分配完畢,餘下一棵紫荊樹意欲分為三截。天明,當兄弟們前來砍樹時,發現樹已枯萎,落花滿地。田真不禁對天長歎:「人不如木也!」。從此兄弟三人不再分家,和睦相處,紫荊樹也隨之獲得生機,花繁葉茂。陸機為此賦詩:「三荊歡同株,四鳥悲異林。」李白感慨道:「田氏倉促骨肉分,青天白日摧紫荊。」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